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艺术真实(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 艺术形式(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3 有意味的形式(1999 年南开大学考题)4 何为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5 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6 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是怎样的?(2006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7 作品与意图的冲突。(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8 谈谈
2、艺术构思的几个主要的心理机制。(2009 年暨南大学考题、2013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9 试述弗洛伊德学说对文艺理论的历史贡献。(2005 年陕西师范大学考题)10 举例谈谈如何理解创作意图的转换?(2009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题 )11 谈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2 什么是艺术概括? 它有什么规律 ?(2005 年湖南大学考题)13 艺术概括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14 简论文学作品的内容。(2007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15 谈谈文学创作中形式创造的重要性。(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6 简述文学的虚拟性。(2012 年湖南
3、师范大学考题)17 举例论述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2001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8 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何在?(2608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19 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艺术想象与直觉的异同。(200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0 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 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2012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 )21 论艺术真实。(2005 年南京师范大学考题)22 举例说明艺术的真实。(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2007 年中山大学考题)23 文学是虚构的,但是又强调真实性,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4
4、 试论文学创作中的“ 情感把握 ”。(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5 结合作品论述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2008 年兰州大学考题)26 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7 黑格尔:“ 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
5、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文学创造要求 “真实”。然而这种 “真实”不是简单的摹写原物,像照相机照相一样,不是将人物变为“席勒式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要求文学创造的艺术真实。它要求主体
6、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 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物精神的“莎士比亚化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对某些抒情诗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 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2)假定的真实文学求“真 ”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 真” 字:真事理,真情感。(3)主观的真实
7、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 ,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履行不同于科学活动而属于文学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4)诗艺的真实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 诗艺” 。【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 【正确答案】 艺术形式是指在质的规定性上,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说,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二是由话语材料与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组成的体现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的外部形态。艺术形式就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与外部表现形态的统一。按照文学创造的规
8、律,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的形式创造即是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相反相成的互动过程。内容形式化: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当孕育的内容逐渐显化成形并为作家所结构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消融在它的形式之中,或者说转化成了形式。形式内容化:形式生成之后,内容在得以体现的同时,也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于是形式转化为内容。艺术形式的本质及内涵可以从表层到深层逐层地界定为:(1)它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2)这一实现方式于具体作品体现为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3)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是由语言材料及
9、各种艺术手段(诸如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手法等)有机组织起来的;(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织实际是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5)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是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3 【正确答案】 英国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意思是说作品各部分、以独特方式组织起来的组合、排列形式是有力量的:一方面,它主宰着作品;另一方面,它能唤起人们的“意味” 感即审美感情。它虽然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但其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的揭示有着不可置疑的合理
10、因素。“形式” 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蓄积着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感情,具体说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作为自然规律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意识的较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抽象化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着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它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以“ 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4 【正确答案】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
11、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产生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蓦然顿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的破土而出。(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观察力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
12、也不仅是某种技巧、方法,甚至也不仅是天才,而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作家之所以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是他们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3)它是艺术家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它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艺术家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在自己的知觉中产生创造新的创造物。艺术发现是一部作品发生的契机,也是文学创造活动开始的“由头” 。艺术发现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主体储藏在记忆中的有关资料,并使其在短暂的瞬问,围绕此
13、种发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进入创造过程。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 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非常微妙和细致的。比如,周敦颐从“莲花” 这一个平常普通的植物性状中折射出独特的君子般高雅情操的“这一个” 莲花,创作出 爱莲说,鲁迅从车夫身上看到“小我”,都是一些常见的艺术发现。【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5 【正确答案】 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能之一。在创作活动中,艺术想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形象性。艺术想象是一种审美活动
14、,它指向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来。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第二,创造性。艺术想象是创造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创造。第三,主观性。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的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回忆向新的形象的创造跃进了。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6 【正确答案】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
15、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在艺术构思中,直觉有以下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的把握,由此出发,他可能迅速的建构起一部作品,巴尔扎克认为对一个细节、一个字的洞察就可能唤起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又可以诞生出显露匕首的悲剧或风趣横溢的喜剧;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这一内蕴是仅为他所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托尔斯泰听了“ 托尼的故事 ”以后,马上反复求别人把这个故事让给自己,他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一宗不同寻常的魅力。【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7 【正确答案】 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一个
16、活生生的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而无法迁就作家原来的意图。此时,作家要么掐灭他,要么顺从他,似乎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在文学史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成熟的作家大多采用顺从人物性格自由发展的方法,而不是相反。其实,遵从人物性格逻辑的自由发展而改变原来的设想,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因为,这样做能使人物有活泼的内在生命力,其由性格所支配而产生的各种悲欢离合行为,能产生极强的真实感。这种情形的发生,常常是创作进入某种高境界的标志。【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8 【正确答案】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
17、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构思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而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2)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其类型有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又分为比拟想象、虚构想象。联想则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想象,是由记忆痕迹而引起的对另一方事物的回忆、复现和创造。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
18、程。(3)灵感与直觉柏拉图视“ 灵感” 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心理学认为,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这就是说,它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是艺术构思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
19、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
20、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灵感与直觉的区别在于: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理智与情感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而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
21、可:没有情感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情感,情感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5)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在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学创造过程之中。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9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于 19 世纪末 20
22、 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它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
23、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艺术
24、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其中无意识与意识在艺术构思和文学创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0 【正确答案】 作家开始构思时大体都有一种动机,可是在物化过程中,由于某种外在刺激的作用,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东西,作家会产生一种新动机。有时,后起的动机甚至还可能取代原先的动机而支配物化过程。由于动机暗换是内在的,有时还是无意识的,因而作家的理智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改变,反而误认为是作品的物化过程逸出了原来的设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
25、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悄悄地赋予了作品以作家未曾明确的意识,无意识反倒增加了作品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又被细心的读者(或评论家)所发现、所惊讶。所以,当作家为此懊恼不已时,在读者或评论家那里仍将该作品奉为佳作。因为,动机暗换所造成的冲突,既使作品内容一波三折,也使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更为丰富、复杂。物态化是指作者用符号(对文学创作来说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自己构思成果固定并传达出来的过程。是构思过程的继续,作家需要对构思的成果进行补充、推敲、斟酌、修饰。实质也就是从“心中之象” 到“手中之象”的过程。物态化过程,作家的构思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以内部语言存在的,构思形成的意象或意象序列只观念地存在
26、于作家的头脑中,是比较模糊和粗略的。这种构思的成果在物态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大致概括为顺从和转换两种情况。(1)顺从是指作家在物化过程中顺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自身的逻辑,从而改变构思中设计好的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局,使它服从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由于作家头脑中的人物在物态化过程中逐步清晰和确定,人物自身也逐渐变成拥有自己的性格逻辑的有血有肉有自己灵魂的“人“,创作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也正是作家的创作过程中最为高潮的体验。(2)转换是对构思结果在更大范围和更为根本的一种改变。顺从往往涉及的是一个人物,它改变人物性格或结局等的某一点,而转换则涉及整个创作意图的改变。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
27、作家发现构思中形成的创作意图有问题,于是在物化阶段对其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1 【正确答案】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而无法迁就作家原来的意图。此时,作家要么掐灭他,要么顺从他,似乎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成熟的作家大多是采用顺从人物性格自由发展的方法,而不是相反。其实,遵从人物性格逻辑的自由发展而改变原来的设想,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因为,这样做能使人物有活泼的内在生命力,其由性格所支配而产生的各种悲
28、欢离合行为,能产生极强的真实感。这种情形的发生,常常是创作进入某种高境界的标志。(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开始构思时,作家大体都有一种动机,可是在物化过程中,由于某种外在刺激的作用,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东西,作家会产生一种新动机。有时,后起的动机甚至还可能取代原先的动机而支配物化过程。由于动机暗换是内在的,有时还是无意识的,因而作家的理智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改变,反而误认为是作品的物化过程逸出了原来的设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悄悄地赋予了作品以作家未曾明确的意识,无意识反倒增加了作品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又被细心的读者(或评论家) 所发现、所惊讶。所以,当作家为此懊恼不已
29、时,在读者或评论家那里仍将该作品奉为佳作。因为,动机暗换所造成的冲突,既使作品内容一波三折,也使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更为丰富、复杂。由上可见,意图与人物性格的冲突、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等,对于文学创造来说,似乎不是阻力和影响质量的因素,反而可能是作品质量得到提高的一个契机。此外,意图与人物性格的冲突、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等,虽然经常见到,但不是规律。因为在文学创造中,还有一些物化过程体现为意图与人物性格的统一,或者创作动机的前后一致。【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2 【正确答案】 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给予独
30、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然而这些特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的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的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又是与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那么这两种对立的品格在文学
31、创造中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文学创造的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统一的手段是艺术概括。由此可以说,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 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而艺术概括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艺术概括的规律:(1)“个别“与“ 一般“的统一。实际生活里,一切人与事、场与景都是“个别“的存在。文学创造就是从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这些“ 个别”开始的,并以它们为创造的原料。(2)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地介入和把握,作品就不会产生艺术概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实现的,是在艺术提炼中实现的。【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
32、审美价值追求13 【正确答案】 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它是通过对特殊对象即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其目的是在艺术提炼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在个别中显示一般)“类型化”是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遍的矛盾,试图超过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其将个别抽象为普遍,所以这类形象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
33、,以至使形象仅仅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4 【正确答案】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具体说,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后创造出来的。它包含着客观因素现实生活;也包含着主观因素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体,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的主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内容赖以显现的文学的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段等。作品的形式是为表现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由结构、语言、体裁
34、等因素构成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应注意,形式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被动因素,它反过来能给予内容以积极的影响。形式对内容的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相同和相似的内容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形式当中。其次,同内容比较起来,形式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适应新内容的新形式,往往是在旧形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革新、创造,而后才逐渐地形成。因此,我们要求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5、,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5 【正确答案】 所谓艺术形式,在质的规定性上,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说,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二是由话语材料与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组成的体现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的外部形态。艺术形式就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与外部表现形态的统一。按照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虽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从内在逻辑上说,形式是根据内容需要产生的,是为内容决定的,文学创造是把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因此,形式创造应该遵循从内容出发的原则。
36、(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能够让内容获得尽可能完善的呈示,而且表现在它可以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只有通过精心创造让形式对内容具有生成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艺术效应。(3)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形式除对内容具有表现和生成作用外,它本身也存在着审美意义。因为形式作为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及人类审美感情的稳定形态,虽然已与具体事物相分离,却依然能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而给人以“ 有意味” 的审美感受。因此,各种艺术品类都应重视形式美的创造。文学的形式创造即是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相反相成的互动过程。内容形式化: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当孕育的内容逐渐显化成
37、形并为作家所结构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消融在它的形式之中,或者说转化成了形式。形式内容化:形式生成之后,内容在得以体现的同时,也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于是形式转化为内容。【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6 【正确答案】 文学的虚拟性,是指作家遵循“诗艺“的逻辑,通过想象的途径,用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虚构性艺术手法,构筑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文学虚拟遵循的是“美的规律” ,追求的是 “艺术真实“。所以艺术世界以虚拟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生活的内在规律性与本质的真实。【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7 【正确答案】 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
38、的心理能力,也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心理机制。艺术构思的主要目的在于孕育出艺术形象来,艺术想象并不是现实生活给作家准备好的,它需要作家运用艺术想象创造出来。想象是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艺术想象是作品形象体系的设计师,它可以使未来作品的模式,各种人物的形貌、言谈、举止和心理以及事件的具体、生动的感性特征,都清晰地浮现在作者的知觉表象中,作者几乎可以触摸,只等用语言将它们物化、外化。其次,艺术想象可以使作者在观念中与未来作品的读者晤面,了解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进一步激起创作热情来,并信心十足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引导读者到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去。再次,
39、艺术想象并不是记忆表象的复现,它要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从更广阔的领域去分解、改造、延伸、虚拟和综合、排列记忆的表象,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只写他亲身感受或亲身体验过的事物,完全有权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他所未曾经历过的世界,如没有经历死可以写死,没有见过所谓的神仙鬼怪,没有经历所谓的地狱天堂,但可以惟妙惟肖地写出神仙鬼怪、地狱天堂,这都是靠了想象的缘故。屈原在离骚、九歌中之所以能写出那样广袤阔大的空间、腾挪跳跃的时间、瑰玮诡谲的物象、曲折诞幻的情节以及宛曲入微的细节、惝恍迷离的境界,凭借的是他的那种挥斥八极、游神九垓、出有人无、想落天外的想象力。还
40、有,艺术想象能够深化和强化审美情感,使作家在强烈的审美情感中通过艺术想象将自己化为客观事物,同时将审美对象的情感特征化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是艺术想象的情感体验特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艺术构思中的这种物我不分、主客互易正是在想象的驱动下主体移情于物进行体察的结果。【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8 【正确答案】 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在文学创作中,无意识是指潜伏在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
41、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无意识作为一种心理能力,指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但暗中却对排列、组合心理材料发生作用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量,作家可能意识不到它,但当创作进行中,它却神龙见首不见尾,忽隐忽现,暗示写出作家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东西来。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 ”,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意识对无意识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无意识机制使用的材料要靠意识机制提供;第二,无意
42、识机制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机制指引,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要靠意识来指引。文学创作虽然是高层次的精神生产活动,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却并非时时处处都受着意识的支配,有时是无意识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创作冲动的产生就常常是难以说清的心理过程。陆机曾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意思是说创作冲动的产生是瞬间之事,并非人的意识可以控制。这是对创作冲动那种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描绘。作家如何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的那种浮想联翩的艺术想象力是从何处而来的等等问题,都与无意识心理有着密切关系。作家们自己也经常谈到创作过程的“非自觉性” 问题,也是指这种无意
43、识心理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19 【正确答案】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有三种:其一,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这叫做再现想象,例如母亲不在身边时我们对她的回忆;其二,它也可能是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这叫做比拟想象,例如将“想做成某事却偏偏做不到“的人生苦恼,往往被幻化为一只狐狸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故事;其三,它还是凭空的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成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这叫做虚构想象,例如将蚂蚁想象成大象,将一阵风想象成一个妖精经过留下的痕迹等。相对于再现想象来说,后两种又叫
44、创造性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艺术思维。所谓艺术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对于作家来说,绝大多数刺激、信息都是以表象的形式被储存并被再现的。当作家要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传达出来的时候,他也必须把它们转化为可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想象是贯穿于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没有想象,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直觉是指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所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注意,直觉不是“不要 ”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因此,它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老辣的推理训练。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
45、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某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正好像是为他所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例如柯尼只是把罗查利的故事当做轶闻或者笑料随便讲讲,而托尔斯泰听了之后,则立刻直觉到它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的东西,便请求别人把那个故事让给自己,于是才有了具有警世意义的复活的诞生。于是,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 做出的整体性、突破性顿悟。【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0 【正确答案】 布莱希特认为,所谓陌
46、生化,即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陌生化:一个是文本层次,即作品布局和人物塑造的陌生化。其二是舞台层面,即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背景的设置及陌生化音乐的运用等舞台手段,制造陌生的效果。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与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 手法在美学领域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 套板反应” ,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但是置于更广阔范畴内,两者又有着质的不同。在什克洛夫斯基那
47、里,“奇特化” 只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观念;而在布莱希特那里,“ 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和技巧的含义,而与完成社会批判作用和对社会进行改造的特定目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较之“奇特化”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无论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布莱希特看来,“陌生化”首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第一次从辩证法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陌生化 ”的认识论根源,使之突破了以往的单纯的美学范畴,上升为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规律。【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过程21 【正确答案】 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认识或反映生活的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与诗艺性。所谓主观
48、性,指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立场上对待客体世界,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在作品中建构的是从属于人的目的及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尽管由于创作主体个性不同,达到的深广度存在着很大差别,但它总是对社会生活深层涵义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艺术真实的内蕴性。在文学创造中,以主观性立场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只能通过虚构假定性情境的方式予以揭示与表现,因而,情境的假定性就成为艺术真实存在的必然形态和基本特征。假定性情境是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这就使艺术真实成为“诗艺” 中
49、生成的真实而具有了诗艺性。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主要在于它的内蕴性和假定性。生活真实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真实,即没有经过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的真实。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主要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诗艺性。科学真实是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它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性和精确性。总之,艺术真实同自然状态的生活真实和本质上属于发现的科学真实相区别,它是一种创造的真实。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艺术真实则是以“ 历史理性” 对社会生活内蕴 (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虚拟)性的情境之中。因而,艺术真实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就致力于揭示和把握客体对象的内蕴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虽然相通,但是科学活动讲求客观性。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艺“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2 【正确答案】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无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