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73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巴比伦之囚2 马拉松战役3 1789 年原则4 克里米亚战争5 柏林会议6 第四点计划7 威克斯照会8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9 年鉴派史学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1 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和意义。12 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13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4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经济建设。三、论述题15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历史意义。16 论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7 论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后
2、果。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73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 587 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 538 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2 【正确答案】 公元前 490 年雅典与波斯在马拉松的决战。公元前 490 年,波斯大军再次入侵希腊。米提亚德指挥雅典军队及普拉提亚援军,在马拉松平原迎战波斯大军。
3、米提亚德采取了密集方阵队形,并以两翼包抄的战术击溃了波斯军。战后,雅典传令兵腓力普斯在受伤的情况下经过长距离奔跑,返回雅典城内通知胜利的消息,最终在完成任务后力尽而亡,后世因此而诞生了被称为马拉松的长跑运动。3 【正确答案】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资本主义基本原则。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诸多政治理念在 1789 年制宪议会通过的人权宣言中得以确立,包括自由、平等、法治、主权在民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4 【正确答案】 1853 一
4、l856 年俄国与英法土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又称克里木战争。19 世纪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法之间的矛盾。1853 年,俄国出兵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引发战争。结果俄国惨败,于1856 年 3 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加深了国内农奴制危机。5 【正确答案】 1884 年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召集下,共有 15 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签署了总议定书,确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各国享有自由贸易和在刚果河免税通航自由;划定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以后任何国家在非洲扩张新的领地
5、必须通告该议定书签字国。此次柏林会议是西方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6 【正确答案】 二战后美国对不发达国家推行的援助计划。1949 年 1 月 20 日,杜鲁门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提出“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 。新闻界称之为“第四点计划 ”。1950 年 6 月 5 日,美国国会通过 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第四点计划”列入该法案的第四节“ 国际开发法案”。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实施“第四点计划” 的机构是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到 1953 年杜鲁门卸任时,美国已向 35个国家和地区派出 2245 名技术人员实施该
6、计划,三年总计拨款 311 亿美元。7 【正确答案】 协约国干涉匈牙利革命提出的最后通牒。因由协约国驻布达佩斯军事代表团团长威克斯上校提出,故名。1918 年 11 月 16 日,匈牙利工人、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取得最后胜利,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的统治,匈牙利宣布建立共和国。1919 年 3 月 20 日,协约国发出该通牒,主要内容为:将匈牙利三分之二的领土割让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给予协约国军队通过匈牙利领土的权利等;否则,将实行全面占领。此通牒激起匈牙利人民的愤慨,3 月 21 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 【正确答案】 1922 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的关于限制
7、海军军备的条约。又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主要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及比率、主力舰的排水量限额和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等。条约有效期至 1936 年 12 月 31 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9 【正确答案】 20 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 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 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因
8、此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正确答案】 (一) 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它的发展。当时北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如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二)改革
9、的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 484486 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 494 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 年) ,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 (486 年) ,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
10、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 年) ,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 年) ,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
11、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11 【正确答案】 (一) 隋朝创立科举制 (1)隋文帝
12、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 (2)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二)唐朝的科举制(1)唐代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
13、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12 【正确答案】 (1)城市结构和
14、城市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坊与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2)城市各种市民娱乐文化场所繁盛。市内出现了“瓦子” (或称“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戏剧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3)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城内除固定市场外,还有定期集市。(4)随着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从关
15、中区域、中原区域向江南、岭南转移,向沿海地区转移,南方、岭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如广州、泉州等。13 【正确答案】 (一)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 91 5 年 9 月 1 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提倡科学和民主。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2)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
16、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 打倒孔家店 “的大旗。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做全面的评价。(3)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 7 年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 中国文学之正宗 ”。同年 2 月,陈独秀发表 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的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
17、革命的纲领。(二)影响与评价(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2)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
18、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14 【正确答案】 (一) 厘定新的工商经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工商经济的发展,19271937 年,国民政府的工商政策主要有:颁布各项工商法规,以完善对工商业的管理,如公司法工厂法和矿业法等;颁布法规,对工商业、新发明的产品进行奖励,如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工业奖励法等;发布一系列函文、训令等,以利用外资,限制外资设厂;扶助、救济民营工商业。这些措施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每一条都落到实处,但仍有力地推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二)整理税收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税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盐税改革、征收统税、裁撤厘金。1 928 年开始的
19、盐务改革,仅就增加收入而言,成效相当明显;各种统税的征收,实现了一物一税,为废除厘金准备了条件。厘金的废除,非常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三)实现关税自主1928 年 7 月首先同美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随后,陆续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缔结“友好通商条约 ”或新的 “关税条约”。所有这些条约都在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根据这些条约,中国方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关税制度上的均一税和海陆关不统一这两种不合理的规定。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并提高了税率。但是,关税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税率的提高也仍有限制(基本按,1926
20、年关税会议所议税率),所以中国的关税权仍不能完全自主。(四)以废两改元与法币政策为主的币制改革(1)废两改元。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极为复杂紊乱,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 932 年 7 月,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废两改元委员会” ,研究废两改元问题。次年 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 4 月 6 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的实施,废除了银两这一落后的货币政策,确立了银本位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自此,银元成为具有强制流通能力的本位币,不但有利于国内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后来实
21、施的法币政策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2)法币政策。 1 929 年一 1 934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对本国的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战,并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了货币贬值政策。l 934 年,美国实施白银法案,提高白银的价格,并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了银价大幅度上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根紧缩,银行挤兑,物价猛跌,货物滞销,严重地影响了工商金融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为了防止白银外流,1 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后来又加人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
22、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同时规定实行白银国有,以及外汇通过英镑来计算(法币 1 元合英镑 1 先令 2 便士半)。法币本身无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银币,但它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是一种汇兑本位制。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安定金融行市,有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法币虽然以外汇及金银为发行标准金,但本质上,它是一种虚本位制,一旦国家财政管理脱离了科学轨道,或者与国家外汇储备及社会有效供给严重背离,这种虚本位制就为推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提供了方便。三、论述题15 【正确答案】
23、 (一) 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它的发展。当时北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如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二)改革的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 484486 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 494 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
24、。太和八年(484 年) ,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 (486 年) ,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
25、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 年) ,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 年) ,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整顿
26、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16 【正确答案】 (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1)分割相权。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 ,与宰相合称 “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
27、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 二府” ,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 ,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 “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2)实行地方行政制度。北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
28、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年),又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 、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 、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主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简称“帅臣”) 、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熙宁初置,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仓臣”) 四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 。它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
29、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3)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 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4)改革科举制度。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
30、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 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 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人就成了“ 天子门生” ,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5)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建隆二年(961 年) 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
31、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6)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势力相结合。北宋统治者按照“ 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在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
32、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这种军事部署,直到与辽和西夏的战事吃紧以后,才有所变化。(7)在财政与法律方面,收回财权,加强法制。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的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 外,全部送至京师。中央还派京官去地方上监收。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二)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33、。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财权过分集中,造成地方上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凡此种种,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17 【正确答案】 1895 年 4 月 1 7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的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这使得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