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解析:A、B、C 三项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其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答案:D2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 77.5%,南方占 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 年)之户数,北方占 37.3%,而南方占62.7%
2、。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答案:A3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 163 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 101 项。唐后期兴修的 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 76 项,其中江南道占 49 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的情况有所不同,
3、无法得出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失衡,故 B 项错误;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在南宋时期,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 D 项正确。2答案:D4下面示意图显示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解析: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选南宋时期。答案:D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
4、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 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 项错误。答案:C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前期(618756)所兴修的
5、 163 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 101 项,占全数 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 74 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 2/3 强。唐后期(757907)101 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 76 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 49 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 20 项下降为 7 项。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材料二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
6、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3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水利建设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解析:(1)从材料一提供的数字和地域可判断,然后回顾课本知识。(2)注意多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前期水利建设项目较后期多;前期以北方为主,后期以南方为主;工程集中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社会状况: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7、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国家政局动荡;水利建设的停滞;水运交通业的衰败;宋、金、元在此不断争战的破坏;黄河决口泛滥;自然灾害频繁;农民起义的影响。基础巩固1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的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解析: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答案:D2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
8、本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解析:由于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答案:C3 无家别中写道:“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社会动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七国之乱第一次南迁高潮西汉B永嘉之乱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4C安史之乱第二次南迁高潮唐朝D靖康之变第三次南迁高潮两宋之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两晋之际,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两宋之际。答案:A4唐人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
9、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表明 ( )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 BC D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主要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避胡在南”和“至今能晋语” ,说明了北人南迁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答案:B能力提升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
10、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从材料中“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可知,此时我国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A、C、D 三项错误;从材料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可知 B 项正确。答案:B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
11、”等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屯田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以及西域地区,故 B 项错误;东5晋南朝、南宋并没有发生税制改革,排除 C 项;东晋南朝、唐朝后期、南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地区,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故 D 项正确。答案:D7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民间崇拜对海神和妇幼保护神的崇拜获得
12、朝廷认可,且影响深远,这说明朝廷重视东南沿海地区,实际上反映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在增强,故 C 项符合题意;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妇女受到严重的束缚,地位实际上在下降,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朝廷鼓励海洋开发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个别民间崇拜,无法推知民众的整体观念情况与统治思想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C8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 72 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 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 26 位;南宋时期的 62 位宰相中,北方仅仅 5 位,江南 47 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A南宋时期经
13、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D南宋偏安江南解析: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开封,而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浙江杭州,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地区转移到南方地区,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题干中两宋宰相籍贯的比例显示了江南的宰相数量逐渐增多并超过北方,由于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宰相数量减少,但是并不能说北方文化完全没落。答案:C9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的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 55%,北卷占 35%,中卷(西南地区)占 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 )A科举制的推广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的
14、增进C皇权的加强D南方经济的发展6解析: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引起科举制度的变革,故D 项正确。答案:D10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省区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直隶 132 527 537陕西(关中) 143 238 264江西 459 545 976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广东 1 270 1 959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解
15、析:从集市个数变化可看出。答案:A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材料四 如下
16、表。7南方 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1)材料一反映南方的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1)从材料提取,考分析能力。(2)从“地广野丰” “实仰东南”南方户数数字变化等归纳。(3)回顾课本即可。答案:(1)状况: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变化: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