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论语 (分数:5.00)_2.蔡元培 (分数:5.00)_3.理想国 (分数:5.00)_4.终身教育 (分数:5.00)_5.美育 (分数:5.00)_6.因材施教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分数:10.00)_8.简要回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10.00)_9.简要回答教育的本体功能。 (分数:10.00)_10.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
2、论的教育意义。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 (分数:20.00)_12.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分数:20.00)_13.评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分数:20.00)_14.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论语 (分数:5.00)_正确答案:
3、()解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2.蔡元培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为发展中国的新教育,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教育主要思想包括“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
4、包”的治学原则、“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和教育独立论等。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对扭转北京大学腐败的校政和学风起了重大作用,使北京大学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中国最高学府。他毕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近代中国教育界、思想界的前进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3.理想国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理想国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所著,是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著作,也是我们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理想国成书于柏拉图壮年时期,约 30 万字,以其师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等人对话的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理想国所谈论的教育问题涉及幼儿教育、中小学
5、教育和大学研究院的教育,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问题等,内容广泛。自问世后一直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对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4.终身教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终身教育是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国际教育思潮,与阶段性教育相对。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终身教育作为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它能
6、够保证人的真正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它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5.美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美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又称美感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6.因材施教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
7、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教育原则之一,也是德育原则之一。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找到能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用 S-R 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
8、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2)需要层次说 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创的一种理论。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
9、,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有着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班杜拉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是,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
10、化、自我强化三种。 行为的先行因素 班杜拉的先行因素即“期望”,“期望”概念包括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8.简要回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基本因素。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
11、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以及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
12、定的,是不能选择的。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原因如下: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领导和组织的,可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不断地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教育对环境的自发影响给予调节,加以选择,充分地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排除和克服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 (4)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
13、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9.简要回答教育的本体功能。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的本体功能,又称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这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体功能具体如下: (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可以促进
14、个体思想意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职业意识和职业角色的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个体的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等方面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与未来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
15、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来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使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得到实现,就会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教育不仅使个体在受教育的当下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而且还培养人高尚的情趣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为享用终生创造条件。10.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埃里克森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概述
16、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婴儿期(01.5 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儿童早期(1.53 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 学前期(36、7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学龄期(612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年期(1218 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的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3060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成年晚期(60 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17、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从整体上考查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埃里克森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一种全程发展观; 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这有助于教师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
18、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几个部分。 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创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创造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不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前提,也是创造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创造人格 创造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
19、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创造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和内在动力作用。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方法 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2)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创造意识的形成 根据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培
20、养首先应该形成一种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不仅表现在他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习惯性的发现问题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a扩展思维的视角 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b提高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能力,只有经过想象力的推动,才会与行为整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想。 c把握直
21、觉和灵感 直觉和灵感是创造者孜孜以求,长期顽强劳动的结果,直觉和灵感可以帮助人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凭借卓越的直觉和灵感能力,科学家能够在纷繁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察觉出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创新和发现。 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造个性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a培养创造个性,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如果模仿别人的创造成果,就不会有所前进;如果盲从潮流,就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迷信权威,就不会有所创造。 b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 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在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行动中,必须要不怕任何失败和挫折
22、,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到既定目标誓不罢休。 c培养创造个性,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种种难关,锲而不舍,上下求索,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创造机遇的把握 创造机遇的把握需要个体努力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并且主动寻找机会。创造机遇有三种方式: a发现,就是留心观察生活,在现存的事物中,找出未被注视、未经利用的地方; b发明,就是瞄准新的需求,进行新的设计,创造出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尚未存在的东西; c组合,就是把现存事物重新排列,把不同的因素重新组织,在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中间发现联系,并重新予以编排。12.试分
23、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他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作用。 1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教育。 教育对生活具有
24、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就是说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会对生活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促进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
25、,同样也值得肯定。 (3)“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 “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生活教育理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 2生活教育理论的
26、当代价值 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关系,是以“做”为中介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做的活动展开而发生角色转变。师与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个个体之间,还体现在同一个体身上,即同一个体既是师,也是生,亦师亦生。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 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的教育。
27、教科书不应该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构建“目标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个性化教学,使学科教学和活动课程真正体现主体性。13.评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
28、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内容 1959 年 9 月,美国科学院邀请 35 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发现式方法学习。 评价 这次会议为 60
29、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掀起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而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内容 1965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该法案肯定了自 50 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具体如下: 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
30、生源做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法案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评价 1957 年至 1965 年的这些教改措施对促进美国现代教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小学教育法的指导思想仍是强调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明确指出中学应为向高校输送人才作准备,这一指导思想是与战前由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指导思想迥然不同的。 (3)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内容 60 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的拨款,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 高等教育法的制定对美国战后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31、和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总之,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为其在世界上称霸奠定了基础。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14.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讨论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应试教育此目标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它是以牺牲其他
32、方面发展为代价的。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给部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被列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范围。 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2)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33、、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教育,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称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 成人教育原应在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但目前中国的现状是: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经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缺少人的基本素质,这已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在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必须立即加强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成人教育,对现阶段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必须补充成人教育,使当代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习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