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83.ppt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94926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8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8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8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8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岳麓版必修32019011558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主要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涌现出的一系列先进思想,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1.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首开学习西方之风气;洋务派力主“中体西用”;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的高度,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思想,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3.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他又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2、实现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使中国革命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逐步走向胜利。 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指路明灯,指导着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第20课 西学东渐,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渐进过程,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潮等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使学

3、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艰难渐进的思想历程,构建思想发展的时间观念,切实体验历史。 (2)通过探究相关史料,在解读近代中国先进社会思潮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并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近代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 (3)通过学习近代中国先进思想潮流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开放的学习心态与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

4、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 ”的思想主张。,外国资本主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3.影响 (1)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争论的中心: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3.表现 (

5、1)洋务派:倡行“ ”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 ,才能“自强”“求富”。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 格局。 4.影响 (1)局限性: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 的层面。 (2)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用科技,政治文化,物质文化,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想 (1)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 (2)主张:改良政治、实行 制度。 (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

6、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 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潮的形成 (1)背景:19世纪90年代, 加深以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君主立宪,政治制度,民族危机,(2)表现,孔子改制考,民权,托古改制,男女平等,严复,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 (1)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 制度。 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2)影响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君主立宪,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 中体西用思想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

7、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中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的仍然是旧式制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 【解读】 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的封建顽

8、固势力异常强大,而“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材料二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它实在不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结论】 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但该思想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不可能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化科学技术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

9、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3)19世纪末,它与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探究主题2 维新思想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

10、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 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原因。,【解读】 材料一中“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表明康有为借助

11、传统儒学宣传西学。材料二表明了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手段,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其目的在于减少变法阻力,其原因一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二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结论】 (1)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2)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利用它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深化拓展】 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维新思想突破了洋务派所局限的物质层面,在政治方面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表明向西方学习已深入到制度层面。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

12、建主义思想,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戊戌变法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探究主题3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思想的演进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

13、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末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读】 通过对比材料一、二中三个派别的不同主张,可以看出这三个派别恰好反映了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其突出特点就是由学“器物”到学“制度”的不断深入。原因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危机等史实作答。 【结论】 基本特点: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深入。 原因:

14、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在中国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进一步探索。,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他们学西学的主要意图是( ) A.制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变革思想 D.强国御侮 解析:D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的坚船利炮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方面的科技,以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实现强国御侮,故D项正确。,2.(2018山西大学附中期中)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

15、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解析:B 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C项与郭嵩焘思想不符;D项只适合冯桂芬不适合郭嵩焘的思想。,3.(2018辽宁大连期中)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演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

16、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已找到了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认识到日本强国之源 D.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解析:D 依据材料中“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故D正确;洋务运动只是从器物层面学习,并没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A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认识到日本强大原因,故C错误。,4.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这反映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 A.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17、 B.借西方政治学说弘扬传统文化 C.对儒家思想全盘肯定 D.对西方政治学说全盘肯定 解析:A 材料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有相同的地方,这是康有为在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便于人们接受变法思想,A项正确。,5.(2018广西南宁期中)梁启超曾批评洋务运动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从中看出梁启超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改革政治制度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B 梁启超批评洋务运动“不知有民政”“不知有国民”“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些方面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因而他主张改革政治制

18、度,故选B;A、C是洋务派的主张,D是顽固派的主张,故排除。,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二)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 严复国强(1895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

19、开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得出英国的军事武器和技术均优于中国;第二小问主要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设立译馆,组织编译西方书籍如四洲志等。第(2)问,第一小问发展之处,根据材料“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得出认识到西方国家政治自由平等,根据“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得出认识到西方经济制度完备严明,根据“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得出认识到西方民众素质良好;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中“1895年”和所学知识得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1)观点:英国的军事武器和技术均优于中国。 史实: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设立译馆,组织编译西方书籍如四洲志等。 (2)发展:认识到西方国家政治自由平等,经济制度完备严明,民众素质良好。 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